信息来源: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发布日期:2018-05-18
本会讯(任萍 赵德铭 王勇 报道)2018年5月13日上午,在北京前门老舍茶馆三楼上,宫灯次第悬挂,古色古香的一排排整齐摆放的木制方桌旁,围坐着100多位艺术家在倾听由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主办的、我国著名工笔画家田世光先生的嫡孙、本会理事田添老师讲演的“浅析京派传统花鸟画艺术特色及当代意义”。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齐展仪先生、会长王印杰先生、秘书长任萍女士等参加了这次讲座,也有部分京外齐白石弟子特程赶来,领略这次名家艺术盛会。田添老师现场作画《独立清秋》一幅,并讲授用墨用色技巧,受到了与会齐派弟子们的好评和赞扬。
图为田添老师。
田添先生首先讲到,非常高兴同诸位艺术家们共度这个周末,共同研讨中国花鸟画在传承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也切身体会到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几十年来的成长历程和它的历史担当、社会担当、学术担当,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这应该得益于研究会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以及辛勤为传统文化奉献的精神,特别是近年来积极筹办各时段的纪念展览,坚持举办各种形式的会内会外艺术座谈与研讨会,凸显了齐白石研究会在对传承发展中国书画艺术的治学精神与学术探讨的理念。
之后,田添老师列举了十个章节,畅谈中国花鸟画的演变及传播经历,以及目前发展的趋势。
他说,中国画的《中国画六法》就是我们立身之宝,强身之经。它短短的六句话,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模写,道尽了中国画的天机和灵魂。但是,真正能够在作品中把它完整体现出来是很难的,艺无止境,可能是画家一辈子需要修炼与追求的。
图为讲课中的田添老师。
那么,京派传统花鸟画到底有什么样的?有多大多深的背景底蕴和优势需要我们来传承和发扬光大?
从大的方面讲,京派花鸟画艺术自上而下寓于整个中华民族绘画历史的大的进程与序列之中,上至秦汉、宋元、明清,下至近现代与当代之中,到处可见到其踪影。中国画自古就有南北宗之说,在南北宗基础上又衍生出各个画派,如北宋四家、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清四僧留下的东西,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所以翻翻我们本地区的文化历史与积淀,从中可以找出既属于中华民族整体性,又属于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地域性。
在他讲的第一章中,主要是从20世纪以前北京绘画的历史发展、历史的沿革,到汉唐五代辽金元的北京绘画技法,以及作为传统派绘画中心到中西交流重镇的北京绘画的美术史。接着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美术史演变(1901年--1919年),在第三章中主要讲述了京派绘画的形成(1920年--1937年),涉及五四运动以后的北京社会环境、京派绘画、湖社内外的北京中国画家群、北京地区的美术院校到校园内外的美术社团等,以大量的美术发展史为内容,详细阐述了北京地区的绘画艺术的境况。接着,他对抗战时期的北平绘画(1937年--1945年)状况、齐白石、黄宾虹、蒋兆和中国画之大变革、沦陷时期的北平西画界、北京美术的多元化发展、80年代中后期主流形态的美术,以及全国各种画派繁枝细叶的形成与分布发展等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论述,会员们受到一次很好的北京美术史和中国绘画派系诞生、昌盛的过程大回眸,使大家进入了深刻的思考与鉴赏之中。
在讲座的后期,田添老师现场挥毫施墨,画《独立清秋》一幅,彰显出北京地域特色的中国花鸟画,充分体现出他娴熟的笔墨技巧和高雅的构图技能,并可从中发现他的爷爷田世光先生的用笔用墨之遗法。搁笔后,大家不约而同地拿起手机拍照欣赏。
在这幅《独立清秋》图里,雨后的石旁竹子,在微风的吹拂下,含首略垂,一种稚嫩润心舒肺,能感到李商隐在《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里所写的“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的情怨忧思,这里虽然没有古人诗中深静无尘的船坞、临水亭榭的幽清,但与孤单远眺的喜鹊为伴,渲染了一种相思之情,并飞向远方,即便隔着重重的高城,也挡不住知心人儿的梦寐相牵,这也许是作者深藏在内心所要表达的一种对生活美好的遐想,画作也因此将人们带入遥想的境界,使此画变得清高、雅致,并赋予了人格化的感悟与牵挂,也表达出文人骚客们如唐代张九龄咏竹里所说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的精神寄托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图为田添老师现场创作的《独立清秋》图
图为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王印杰(右二)、画家田添(右一)和北京首师大国画系主任汪港青(左一)合影。
田世光先生与田添老师作品选
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甜水园商务中心A座204 网址:www.bjqbsyyh.com
技术支持:鸿峰科技 网站访问人数: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