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5-06-16
作者简介
李松,1932年生。名李松涛、笔名李松。195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后留校任教。曾任院刊《美术研究》编辑,《美术》杂志社社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吴作人国际基金会艺术委员、炎黄艺术馆副馆长等。
从齐白石作品中,可以感知其所受吴昌硕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通过画面上诗、书、画、印结合,在总体审美倾向上强化了雄浑博大、厚重的气象和一本性情,“自我作古空群雄” 的创造精神。
在笔墨表现上,更加强了富有金石味的 “写” 的成分,强化了笔墨的表现力度。在这方面,齐白石有着长期从事木工和篆刻训练出来的镂金刻玉腕底功夫的自身优势。
在画面构成上,常以斜对角线构图和出人意表的穿插变化构成凌厉的气势。即使是折枝花卉,也生机郁勃,自由伸展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写了 “今古公论几绝伦” 长跋的那幅折枝梅花,是齐白石的得意之作。
齐白石《 折枝梅花 》
136×33cm 北京画院藏
吴昌硕 《松梅图》
齐白石诗与画中的梅花与画家自身生活经历、感情世界密不可分。其倾注于画面之中的浓浓亲情、乡情每借诗词的阐发,而与作为欣赏者的观众产生互动。
齐白石的梅花题材作品总是系着难分难解的乡情。
1900年,齐白石38岁时,将为江西盐商画《南岳全图》所得的320两白银,典住离星斗塘旧居不远的莲花寨下梅公祠。“莲花寨离余霞岭有二十来里地,一望都是梅花,我把住的梅花祠,取名百梅书屋。” (《白石老人自述》)又添盖了书房 “借山吟馆” 。在周围,广植木芙蓉、芭蕉等各种树木、花草。“
几年内,不论雨里晴天,将各地精选来的品种,分种在借山吟馆门前屋后,共植有梅、梨、桃、杏、枇杷、石榴、葡萄、柑橘等约三百株,由于他最爱梅花和梨,种的比一般花木更多。”(齐佛来《白石老人的借山吟馆》)
大花园般的环境,启发了齐白石思如泉涌的诗兴与画作。百梅书屋与借山吟馆(1904年改称借山馆)也成为他五出五归、广开眼界的归宿之地。
齐白石《 白 梅 》 138×34cm 北京画院藏
梅,在齐白石心目中是知己,是故交,是 “有识” 的天地精灵,有情感,有记忆。
“补之和伯缶庐去,有识梅花应断魂。” (题《画梅》)
“有识梅花应记得,那年栽树世清平。” (诗《看梅》)
画家生活的酸甜苦辣,“苦辛惟有百梅知”。(《题儿媳妇紫环画梅》)
“草间偷活到京华”,久居北京,时刻难忘故乡的梅树梅林,“拟画借山老梅林,呼儿同看故园花”。(题《画梅》)
妻子分离归去难,四千余里路漫漫。
平安昨日家书到,画出梅花色亦欢。(《题画梅》)
看到梅花盛开,不禁想起已故的恩师:
闻道韶塘似昔年,老翁行处总凄然。
藕池深雪泥炉酒,谁为梅花醉欲颠。(《看梅怀沁园师》)
齐白石 扇面 《红梅》
1902年,齐白石40岁,妻子陈春君为他生下第二个爱女。齐白石用自己最爱的花卉给她起了 “阿梅” 的名字。
齐白石画中梅花如此之美,是因为它是从画家心灵中生长起来,绽放出的艳丽花朵。
齐白石在《山寺窄径傍红梅》诗中赞:“着尽胭脂铁骨在,诸君莫认是桃花。”
他哪里会知道,他所称赞的铁骨铮铮的红梅,在他的身后,竟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1917年,陈师曾在那首著名的《赠齐白石诗》中诚恳地劝告齐白石:
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启发齐白石放下追随前人的思想负担,大胆地闯出自己的艺术道路,促成齐白石对艺术的顿悟,使之跨出前辈艺术成就的阴影,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认定,最终成就了中国艺术史上的齐白石。
“ 画吾自画 ” 成为齐白石从艺的座右铭,屡见于他的画作题跋与印文:
借山老人画吾自画(题《毕卓盗酒》)
有我家画法 (《题画》)
我自作我家画 (印文)
(待 续)
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甜水园商务中心A座204 网址:www.bjqbsyyh.com
技术支持:鸿峰科技 网站访问人数: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