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文章刊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刊登

齐良迟文选:远胜举杯(三)

信息来源: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5-07-01

       许是父亲对我的影响潜移默化之关系 ,许是命运安排 。如今我手里拿的还是父亲的画笔 , 几十载春秋过去 ,觉得应该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向关心白石老人及其子嗣的世人作一介绍 。——齐 良 迟


本文节选自 《白石四子——齐良迟》
编著: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1年7月出版
远 胜 举 杯

        父亲的字我也很喜欢。父亲最初是学何绍基的字,后学金冬心。他临过《天发神谶碑》《云麾碑》《麓山寺碑》,最后在九十四岁时,又临《曹子建碑》,所以,他的字体前后有很大的变化。


齐白石 《节录麓山寺碑》 1911年

        曹子建,就是曹植,他是曹操的儿子。一次曹植的哥哥曹丕跟他过不去,这使曹植很难过,他想起灶口里燃的豆箕,起身在屋里缓踱七步吟出一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暂解了兄弟之危。曹植去世以后,这首有名的七步诗,化成了世代文人称道的《曹子建碑》,“……哀松柏坟穿狐兔,何世何年还我七步?”


朱拓 隋《曹子建碑》

        父亲晚年非常喜欢此帖,日日临帖毫无倦意。我到现在还记得他当初临此帖时的情景:他把帖摆在画案前头,用裁得很小、只能容纳一个同碑文一样大的字的毛边纸,一个一个地临摹。写完之后,又一个一个地去同帖上的字比较。发现我在旁边观看,他便转过身问我:“你看,这字像不像帖上的字?” 父亲这样地苦学,使我十分敬佩。


齐白石 《孟浩然诗》

        父亲九十四岁以后,作画所题之字体一变而为挺拔,原因就在于此。我觉得,如果他有幸能更加健康、长寿,那么我相信,他还要临摹别的字帖,他的字体还会有变化。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同他对绘画艺术的追求一样,是永远没有止境,永远没有满足的。


齐白石 《篆书》

        现在我把父亲所写的字,当作帖来临摹,那都是他六七十岁时写的。他八十多岁以后的字,我学起来就感到力不从心了。因为艺术技巧和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而在一个人身上,他所从事和掌握的各门艺术又是融会贯通、连成一体的。我的艺术修养和功底远不如父亲广博精深,所以,几十年来跟随父亲的足迹,越学越感到父亲笔法功力之深。
        壬午年秋天,父亲的一个学生张万里,拿来了一幅郑板桥的字,挺老长的一个中堂条幅。父亲看了非常喜欢,便问张万里,是不是能够把卖(把卖:即卖给之意)?张万里为难起来,说这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因为老先生喜欢郑板桥的字,所以特意拿来请您欣赏的。父亲听后就说:那你借我多看几天好吗?张应允了,还说,您多时不看了,我再给人送去。就这样,这个条幅挂在了父亲画屋的北墙正中间,一挂就挂了很多日子。


郑燮 《得句看书七言联》


        一天,父亲把我叫去对我讲:“长娃子(我又叫齐子长,父亲总是这么叫我),这幅郑板桥的字啊,借了別人这么长时间,该送还给人家了,你给这些字双勾(把每个字描成空心字,叫“双勾”)下来,留一个样本好吧?”
        听了父亲的话,我心里这个别扭啊,我不喜欢郑板桥的字,伸胳膊撇腿的,不好看,挂了这么多日子了,依我的话,早就给它从墙上请下来了。可在父亲面前,我只敢这么想,不敢这么说,父亲之命,不想勾也得勾。
        我说:好的,我给您勾下来,可心里却堵的慌,尽管心里很不乐意,但这是给父亲做事啊,马虎不得。我拿出毛边纸,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勾起来。没想到等这些字都描完了之后哇,我竟喜欢上郑板桥的字了!这样的一个认识过程,使我受益不浅。


齐白石写的郑板桥体。

        父亲看我勾完了,便把每一张纸理齐,用纸捻穿起来,最后把每个纸捻打扁,这本郑板桥的双勾字就装订好了。随后,又在封皮上写道:“壬午秋,门人张生万里,借来板桥老人书直条一幅,予命良迟双勾保存,愁时随意一翻,远胜举杯。白石老人记。”


齐白石的 篆书。

        这本郑板乔双勾字,父亲送给了我,他告诉我要在字画中陶冶情趣,不要空把光阴消磨在借酒消愁的消极情绪之中,这使我体会到人要向上走的道理。
        “远胜举杯”,这体现了父亲一生的艺术生涯之乐趣所在。(连载完)




 

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甜水园商务中心A座204    网址:www.bjqbsyyh.com
技术支持:鸿峰科技    网站访问人数:11226